无标题文档
林跃平个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  /  兴趣部落 中文 | 英文

艺术资讯

Information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艺术资讯 >观点
分享到: 0
艺术资讯

林跃平访谈录

时间:2012年8月4日

地点:林跃平北京工作室

访谈人:林跃平(以下简称林)

        张丹  (以下简称张)


   林跃平的绘画,在当代中国画坛可谓风姿卓然。近年来,以其独特的笔墨语言和深厚的  文化素养,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在林跃平的作品面前,我们可以真切的感受到他作画时“出尘脱俗,超逸自然”的状态。从笔墨的形态上看,他意在笔先、墨气淋漓,呈现出简约、凝炼的磅礴之象,达到了神闲意定,超凡脱俗。从描绘的内容来看,他打通了人物、山水、花鸟原有的门类界限,并将诗、书、画、印完美的结合在作品中,这些学养、才情、能力都是构成林跃平绘画风格的基础。他只要面对画面,便能收放自如,表现出不凡的绘画天赋和深厚的艺术修养。其水墨写意人物画则以形写神,在笔墨狂野中不失诙谐调侃,在看似信笔涂抹中又不失细腻的刻画出神态各异的形象。在山水画创作上,也无非是常见的高士、茅亭、流水却被表现得生机盎然,气韵生动,尤其云“自然”的画法完全没有法度的痕迹。他试图在水墨画的创作中营造一个精神世界,在“不拘常法”的灵动笔墨中挥洒自如,也许就是这种阳光、幽默、随意、豁达、才能创作那么多富有生命体悟的作品。

   画家自言“艺术家一定要真实,其作品才能让人感动”。的确如此,“艺术要唤起灵魂的感动,这种感动或是热情的、或是细腻的、或是诗意的、或是历史感的等等,相信这也是作者对心灵的多面塑造”。


张:据我所知,您在中央美院期间读的是美术史专业,那您从什么时候开始转向水墨画的创作?能大体介绍一下您从事水墨画创作的艺术经历吗?

林:先说我画画的历史吧,我印象中自己大概四、五岁时就痴迷画画。当时因家里人力匮乏,姐姐去上课时只能带着我,老师讲课我听不懂,因坐在最后一排,我回头发现后面黑板上画着个人特别传神,每看他,他好象都在跟我笑,我天天跑去看他,并用手描着,突然有一天,我自己用笔画出了一个一样的人,姐姐吓了一大跳,“雷锋”!自此一发不可收拾。上小学后,经常有老师和同学家长来家里告状说,读书时在下面画画,还在别人家的墙上画。这种画画迷恋程度严重到我考试时忘了作题,而是在试卷上画起了画。而且全然忘了自己所作所为。我四五岁时画的孙悟空、济公、哪吒闹海啊等等现在都还在老家的墙上呢,还是用毛笔画的。我哥哥喜欢写书法,他算是我的启蒙老师,偶然间发现我有画画天赋,就送我去学素描。后来如愿以偿读了福建漳州师专类的一所学校。但到学校后,我发现学校的读书环境并不理想。之后不出所料,由于多种原因,让我觉得没有留下的意义,找不到我想要的,毅然离去。后来我到处打听当地有名气的老师,终于找到了我的第一个国画老师,跟随他学习画画,为人,处事等等。学成后回到我老家东山县创办了自己的第一个工作室。

1997年,在很多朋友的鼓励下,我在老家做了第一个个人画展。展览很成功,自此,有更多的人认识了我和我的作品,算是小有名气了。之后有好多朋友鼓励我出去读书,建议我去浙江美院。结果,我怀揣着儿时的北京梦,决定北上。这对于一个从来没出过远门的我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挑战。我告诉自己未来不再是梦,我就要去实现这个梦了。朋友劝我说,北京举目无亲,又离家乡太远,还是去浙江吧。而我跟他们狂言:“就是做乞丐我也要做京城的乞丐。”

当时,本想跟我的师兄一起报考中央美院国画系,但来京后错过了国画系的考试时间。给初来乍到的我当头一击,让我对未来感到迷茫。我每每祈求上天能够眷顾我,出现奇迹。而就在我最无助的时候,偶遇贵人相助,峰回路转,终于进入美术史论系同等学力研究生班。这等待的数月,就好象度过了数年,和我同来的师兄早已离我回乡,留下我一个人坚守着自己的梦想。而如今这个得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让我更加珍惜,梦想从这一刻开始已变得逐渐清晰起来。

当时给我们上课的老师有邹跃进、范迪安、易英、尹吉南、赵力、皮力等,在学校里,每天的我如饥似渴,吸收着来自各方的知识。老师们的艺术论解对我影响很大,打开了我的思想,增加了我的认识。除了课程方面的学习,对我最有帮助的就属中央美院的图书馆了。来到北京后,发现自己很是孤陋寡闻,不知道的、要学的太多太多,所以没课的时候,我都泡在图书馆里。看精典、与大师神交,这使我受益匪浅。

所以你刚才问,“我什么时候转型?”其实对于我来说,不存在转型,因为我一直在画画、书法、刻印、作诗。除了这些,我没做过其他,有点像古代文人的方式来修炼自己。到了美院,虽然读的是史论,但我没有间断绘画创作。学校所学拓宽了我的思路,给予我源源不断的创作灵咸,除了画传统之外,那期间我也去尝试了很多新的绘画语言和表现手法。中央美院的学习经历,无疑是我人生中一次大的转折。


张:就是说你在美院期间学的东西对你有影响、很重要,是一些修养的沉淀、观念的植入,还有一些老师对你的关怀和影响。

林:对,就是老师讲的这些内容,不管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它们都如同一条绳子一样。你会发现,听老师讲课,很多知识是你本来就知道的,但是他讲的东西其实是把你细碎的知识点如同散落的珍珠一样串成一条链。帮助你梳理成一条很清晰的脉络。


张:从您的作品来看,无论是大写意人物画系列:如罗汉、佛教人物等;还是山水、花鸟系列的画作,作品都体现了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那么在您的创作中如何找到这个契合点的?

林:书法和篆刻关系非常紧密,古人有运刀如运笔之说。但凡书法较好的印家,篆刻创作能力都很强。因为书法和篆刻需要研习说文解字,了解字形和文字渊源,在此基础上加以艺术创作。如果篆刻只是操刀那么简单的话,也只能算是雕虫小技。我认为篆刻主要的艺术体现在美学的修养还有对文字的悟性,因为中国文字是象形文字,它有一种“寓”的意镜,每个字都有“相”,所以人的修养非常重要,它决定了你对文字的理解和阐述能力的深浅问题,曾经有位学生问我,什么叫修为?我跟他讲,“站的台阶不同,看的风景固然不同”。当你的胸怀,修养,知识,格局不同的时候,每个文字在你面前,你解释起来,有时候甚至比说文解字还要高妙,还要独特。如果只是把字典里篆书搬出来就刻,那谁不会呀!刀法只是熟练而已!篆刻和书法在这点上比较相像。那画画跟书法又有什么关系呢?中国画古法尊书法为骨水墨为肉,我是遵循古法以草书入画,加了一点篆书的线条趣味,然后加上水的运用。然而关于诗词,我就有些不拘泥古人。大家经常在探讨要像古诗律诗绝句那样平平仄仄,仄仄平平,我觉得那只是其中一种形式。因为现代人没有古人的那种生活状态,教育方式,文化背景,再像古人那样作诗就未免迁强,也难引起共鸣。比如唐诗、宋词、元曲,这些古诗形式和内容是体现每个时代语言特色、高度的概括性和逻辑性。我认为现代人要结合当下的生活状态和文化背景,符合当下人的语言方式,去表达个人情感与体悟。比如齐白石的现代诗,语言简明易懂,又很有寓意,还不乏调侃幽默。我认为这样的诗也很符合当下的口感。《大方广佛华严经》里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寸言之间概括了宇宙万象,,寓意颇深,我认为这就是诗。不是非得写的像唐诗才叫诗,问题是能否方寸言语之间高度概括与内含才是重要!


张:在众多的绘画种类中,您的大写意人物画“钟馗”系列,素有“当代第一钟馗”之美誉,以钟馗为题材,大概并不是您偶然的选择吧?

林:我时常反问自己,和历代大师们相比,我有什么?比如齐白石有虾、徐悲鸿有马、黄胄有驴、李可染有牛等等。其实齐白石不只是会画虾,徐悲鸿也不只是会画马!作为一个画家必须有一样特色,让人们提及时能最快相对应的联想到你,有如品牌!我也是什么都画,人物、山水、花鸟,书法及篆刻。那什么才是我最擅长、又符合我性格、且贴近生活的呢?首先我画钟馗不是偶然。因我们家乡早有个画钟馗的画家林少丹,我第一次认识、画钟馗是通过他的作品,是他启发了我。而他则受黄慎,李耕等人的影响,一路沿袭下来。但当时选择画钟馗是很朦胧的、很简单的一个想法。也正是从这个简单的初衷开始,一发不可收,并且乐在其中。其二我的性格跟钟馗这个人物很相似,正义、直爽、重情等等,使我借助钟馗感悟人生,让我能痛快表达我自己。其三我曾认真系统的作了一个历史比较,以钟馗出现及热度所反映的相应时代特点。我发现,钟馗文化繁荣的时候,其对应时代一定正值昌盛,人们的精神需求会较高。而画家借此表达社会问题、百姓需求及生活状态.分析后,我审视当下的社会环境,发现与古代钟馗文化时代相似,且我们正处于佛教末法时期,正所谓佛不在,魔称道。这个信仰自由的时代,人们浮燥、迷茫、世俗、急功近利等等,而钟馗等神明被附于更多的寓意,使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有所依托。基于这些,我找到了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让我更加坚定的选择了他,同时冥冥之中,我也感觉到他择了我。我与他似乎还有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渊源!


张:你有一枚章子,叫“当代第一钟馗”,你的钟馗是有当代性的,这才是重点,是吗?

林:,是因为我所画的《钟馗系列》多次发表于多种期刊杂志上,之后被媒体称为“当代第一钟馗”,初听时只是付之一笑,而后听之任之,再后来索性自刻一枚“当代第一钟馗”的印章来用,予以鼓励自己。

之所以获此美称,我觉得原因大致可能有两方面1、从古至今画钟馗,从创作数量看,古代有任伯年,高其佩两人钟馗画最多,这两个人号称是钟馗专业户,百幅有余。近现代有林少丹,其钟馗画也不过百幅。当代有范曾,其画钟馗百来幅。而我到目前为止已画了过数千幅。2、我所画钟馗姿态各异、题材多样、表现形式多元化。

  至于你刚才所提到的当代性。我认为题材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能结合当下人的思考逻辑,比如严肃中不失调侃和诙谐的生活态度。


张:还有个问题,刚才提到了钟馗,咱们正好借着这样的机会,做一下讨论。我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把它做一个横向的比较:西方在过去有一些宗教题材的作品和中国元明清时期画的一些宗教题材。相当于西方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也会画一些神性的东西,比如圣母玛利亚,耶稣受难、最后的审判等,这些都是在同一个时代,对神的信仰,宗教的信仰。那你觉得钟馗,他是一种宗教题材、信仰题材、还是一种民间题材、人文题材?因为这是非常大的区别,比如说佛像,罗汉,他是一种宗教题材。那钟馗,你定位,他是一种什么样的题材?

林:我觉得钟馗集宗教、信仰、民间、人文于一身。首先中国古代所谓的文化,宗教是为统治阶级服务而存在的,,知识也只是少部分人的奢侈品!。神灵恰恰没有像宗教那么高深,,那么遥远;它的故事化更易于民快速普及,更带有威慑力、带有直接的感官教育意义。你说是民族特色也好,历史渊源也罢。在当今社会阶段人们对各种信仰的认识其实是模糊的,神灵反而显得很清晰而被广为被接受。那钟馗到底属于什么呢?钟馗是神,神归于“道”,而道教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本土宗教,道教的精髓代表之一是“画符“,人们对“符”的镇宅,辟邪的认识更为直接!画也是“符“的一种!再比如钟馗代表阳刚,“钟馗正气图”。从风水学上来讲,什么叫“正气”,“正”就是调正,而“气”就是气息风水,“调正风水“的意思。中国古代文化包括佛教、道教、儒家、中医等都特别立体丰富但都在强调正气。中医里讲:心是房子,神居住的地方。所以心是虚的,有神才是实的,故而人们总是在寻求神的庇佑,房子有了神才能有一种安全感!家里挂张钟馗这种暗示和警醒并非只是说让你做好事,也告诉你有所思,有所不思;有所为,有所不为;其实就是引导人向善,正气。个人正气,家庭就正气,乃至社会正气,国家则正气,至宇宙正气,最终达到和谐至境,所以钟馗不但是政治,社会的需要之外这也是人们精神需求的寄托,人们表达期望和情感的一个载体。


张:您的作品就描绘的内容而然,已打通了人物、花鸟、山水原有的界限,信手拈来,皆得理法。即秉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又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您的这种传承与创新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请谈谈您在致力于中国画创新过程中的心得。

林:我曾经和一位学者说:“如果画画只是画画而已,不过如乡中艺匠,时间的问题,技艺熟练而已”。我在师古人的同时,也在探索和追求有别于古法。且通过画画来表达当下人的所思所想及情感。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好作品一定是雅俗共赏。这也是我个人要完善和追求的境界。

比如钟馗,它在民间家喻户晓,这个题材历代都是画家去热衷表达的对象。而我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去再创作,去画出林跃平的钟馗,让大家所接受。我一直在思考,在坚持,如何形成个人特色和把握俗雅的尺度。

比起好多画家我可能更纯粹、更职业。因我除了画画,从来没有做过其它,我的一切生活相关和来源就是画画,也因为我是个乐观主动的人,所以我创作上没有什么条条框框包括题材内容。其实画画和其它行业殊途同归,有第一步的设想我要达到什么成果,紧接着第二步,第三步…。

创新是很含糊的、抽象的。如果创新是清晰的,那比我们更有智慧的先贤们为什么都解释不清楚呢?艺术家唯一要做的就是做你自己,更重要的是如何完善自己的格局,提高自己的修为,相信那才是打动别人的地方。我认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看到的事物已经不同,这已经是创新!作为中国的艺术家,秉承建立在历史经典的基础上,用中国人独有的逻辑和感受来思考艺术的生存方式。当你的血液里流淌的是东方精神文明的时候,那你一定会自觉的认识这种生存方式,所以我们花心思去做的不是天天想着创新,而是消化经典,寻找自我,然后终极一生去完善它。

生活中往往我们很容易被很多表象所迷惑,而变得执着,反而失去了本该关注的问题!我在很多作品里总有一个意境,用墨做了一个背景,云啊、雾啊,这云和雾就是阴阳交接的那条线,就是不虚不实,云雾之间。当你用阴阳去讲很多事的时候,全部都讲的通。,虚实是相对存在而又共生的。佛家也常讲“眼睛是障碍,不要被眼睛蒙蔽了一切”。这就是说,你所看到的表象都是虚的,空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意思就是要回到最本源的状态看事物,所以,我给自己起字“十耳”,“十”在佛家里讲四处延伸、无限无量大,就是借助无数耳朵来聆听,只有用心来洞察才是真实的。创新不等于另类,或许只是比古人多一点点就够了!


张:您在学习传统艺术时有什么体会?您认为青年水墨画家在学习传统的过程中应该保持怎样的态度?

林: 第一,不要排斥西方文化、雕塑、实验艺术等,要能为我所用;第二,古人常讲“笔墨当随时代”,我觉得是人的问题,人不同一切已经不同。但一定要关注当下,当下所需要的美学现象、精神思考的问题。每个人理解的度是不同的,艺术家比的就是这种敏感和洞察力。当遇到困惑,彷徨的时候,就是去寻找经典,经典的东西在秉承了几百上千年,那么多圣人都推之为智,用之为慧,肯定有他的道理。不管是高妙的佛家还是道家还是儒家,处处布满玄机和方法,就看你有没有用心去读。当我每次有不清楚的时候,我在经典里都能寻找到答案,而且这个答案绝对很精炼准确。很多人会认为你似乎太崇尚和依赖古人,其实人类的生命故事不过就是重复、重复再重复。

这个时代有一点点缺撼,那就是文化断层。这是很尴尬的处境。中国近百年来多灾多难,再加上文化叠加性,那我们就是处在了嫁接的缝隙里,很痛苦、很尴尬、很纠结、很迷茫。那么人就会因此产生恐慌,很容易人云亦云,丢失信仰而失去信心。其实信仰不一定是宗教,真正的信仰就是独立的智慧。所以,好多人迷失,选择的是跟从,甚至只是做个别人影子。所以悟性对于画家非常重要,要做功课去打开本来就有的智慧——顿悟。“顿”就是瞬间的,可能通过读书、阅历、漫长的等待去寻求不经意间的觉醒。悟就是我心,用本我之心去寻找智慧。灵性的高度就是看你有多少智慧打开了。道家讲十二个本我,你能看到的我其实是最浅的一个表象的我,不断的修炼,使他们都打开,让你拥有更多的能量。


张:今年的第五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您的作品《诱惑.重生》已入选,这一类的作品会是您目前的创作重心吗?

林:这不矛盾,我认为对于一个画家来说,题材真的不重要,这也是一个画家的生存方式。我创作《诱惑。重生》用的全是我平时熟悉的中国画技巧,只是视觉尝试了一下改变,结果也是对我信心的认可。既然这一路这么有国际性,我肯定会一直画下去。无论是《万山红遍》这样的题材或是实验水墨,我都很喜欢所以我会一直做下去,因为这些不同题材会让我有无限的思想延伸与关联,并让我产生新的东西。喜欢自然会存在。艺术是我的生活方式,作品就是我生活的产物。艺术家一定要真实,其作品才能让人感动。


张:每位艺术家在创作中都会面临这样或那样的困惑,您目前的创作中存在着怎样的困惑?

林:肯定是有的。作品的思考随着经历的改变也会有不断的丰富和尝试,我尊崇水到渠成。困惑更多的是比如我如何跟市场结合,但是我又不丢掉自己,不要被别人左右。这是每个画家都在思索的问题。但是呢,你又要有足够魅力去吸引别人,这是艺术跟本体之间的问题。信心非常重要!我对我学生讲过:别人说你好时,你是一流的。别人说你差时,你还是一流的!

人到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运作方式。比如,这三年来我在全国有七个画友会,有一家林跃平美术馆(设于大庆百湖艺术区)。我未来期愿是要在全国有十家个人美术馆。所以艺术家除了要有一个艺术创作的计划外,还要有自己的市场运作团队,我希望每个计划都能在如期如愿实现。

我认为一个艺术家最后是否能够成才,得益于一点,就是“社会”,社会有没有给你这种土壤和可能性,有没有给你机会能让你及时的实现你的理想,这样才能及时的去做第二件第三件第四件……的理想,这几年我参与了很多慈善活动这也是理想的一部分。

艺术家能够活在这个时代是很幸运的,因为有很多的机会能够让你充分的表现。你要思考的是,1、真诚创作你的每一件作品;2,努力提高自己的修为3,懂的表现。


张:您对水墨画的发展现状有什么看法?

林:八九新潮时有人说中国画穷途末路,结果全国书画界一片骚乱!前几年又有人说笔墨等于零,结果全国书画界又一片骚乱!其实大可不必!东晋顾恺之、唐代吴道子已经喊过了,而且人家还身体力行开了新风,元朝王蒙开了山水新风,宋朝最狠直接分派,苏东坡、梁疯子等大胆开大写意笔墨先风,明,清亦复如是,这就是历史,一场浩浩荡荡的表演,此起彼伏,但却一直在前进。任何事物的一切争议不是为了让人产生抱怨而是为了让人更有斗志,更清楚方向,也有可能都只是个参考!这就是每个人的历史价值和角色的不同,你说抛砖引玉是砖有价值还是玉有价值?我看抛的人功也不可没!都重要!光说不炼才麻烦!有时反而往往是默默耕耘的人收获最多,其实对于水墨画未来发展乐不乐观取决于国家,国富民则强,随着我们国家在世界经济地位的提高,本土的艺术在世界级的收藏界地位也越来越强大,这就是态度!

还是说说我自己对画画的态度吧:1、画古人所熟悉的东西,去寻找一种新表现方式;多思考当下人的审美环境,结合时下的因素为我所用;2、画古人不熟悉的东西,但要有和古人相同的气息,对错单说,坚信自己是对的!3,提高自己,做到让人尽量喜欢你,这也是最难的!

古人常讲艺术是“俗”的好呢?还是“雅”的好呢?我认为俗也不好,雅也不好,雅俗共赏最好,就是最高境界,既要活的很富贵,又要精神很神仙,所以我有一个印章叫“富贵神仙”。这是我的努力方向,追求的目标!

无标题文档
    微博:@钟馗林跃平
    邮箱:wufutangsy@163.com
    地址:北京朝阳区贝晶马球俱乐部内五孚堂水墨书院
Copyright ©版权所有:林跃平美术馆 备案编号:闽ICP备200066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