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林跃平个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  /  兴趣部落 中文 | 英文

艺术资讯

Information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艺术资讯 >观点
分享到: 0
艺术资讯

五官八骏马年展马艺术家林跃平访谈录

林跃平访谈录    


访谈时间:2014年3月8日

访谈地点:北京·草场地林跃平工作室



王海青:您正在选择进行“新水墨创作”,当时,是在什么样一种条件下开始的,希望营造怎样的创作氛围?

    林跃平:所谓“新水墨”,并不是说绝对的新,“新”只是一种态度,更像是一种旗帜、一种发展方向。实际上,当人们站在时代的角度来看问题的时候,发现我们的生活环境已经发生改变,所接触的东西和以前相比也已经大相径庭。如今的世界观讲文化,不再是“中西文化”而是“全球文化”。在这样一个全球文化融合的背景下,自然而然,你对生活的态度就会发生改变,对艺术的感受也不可能同于古人。但是,对待中国画,我们还需持有古人的精神,即你的作品必须给观者如此感觉:这是地道的中国的东西,含有神秘的东方气息,血液里流淌着东方文化。

近一百年来,美术史让我们重新思考。百年美术史一直在追求中西合璧,这些尝试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全西化肯定不行,以西方绘画的视角来看中国绘画也不行,以完全坚持传统中国绘画形式也不行,怎样去寻求一个既东方的、属于本土化的、又有国际特性的绘画语言,我们正尝试创作这样的作品。

新水墨时代在改变,人的观念、欣赏角度等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这是不可避免的。时代要进步,文化也相既要递进,任何人都不可能倒回或是停留在某个时代的时间点上,固守于某个角度。时代变了,人们的审美也已不同,也就需求不同形式的艺术。

    王海青:您对新水墨这样的创作,在手法上是不是做出了一些新的调整或者是创作手法上有全新的变化?

林跃平:“新”不是技法的问题,可以用很多传统的、很本土的手法来创作新水墨。只要你的概念、观点、表现手法新就可以了。所以,单单说技法,我认为反而是小事,观念才是大事。比如说,像我这种“云状态”形式语言,很多人以为我的技法是新的,实际上这种技巧在古人的创作中已经有了。我只是做得更传神、更自然、更情境化。必须汲古人之精华,复古不只是一个冠冕堂皇表面标志性的复古,而是要从精神上骨子里吸收古代文化经典之养分。

王海青:新的是观念,不仅仅是手法。

    林跃平:我非常欣赏谭盾的音乐,因为他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五行金木水火土的概念作为元素引入音乐。而我的《太极》系列,也沿用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物质观,太极阴阳论。我用中国画最原本的两个色——黑与白。色浓之极即黑,色淡之极即白。黑就是有,白就是无,有就是无,无就是有。黑与白在艺术学中又归为墨与水,墨色代表有之极,水代表无之极。无极生太极。以水调墨以呈现无限色彩的表现之极。归到《太极》黑与白两色表现的时候,就很有意思,黑与白可以包罗万象,表现一切。所以你说得对,技法不是问题,观念、心态的改变才最重要。

    王海青:仅仅用黑色和白色,在表现你想表达的思想会不会受到限制,在这样的表现语言的条件下,您能尽情发挥吗?

    林跃平:中国画讲 “墨分五色”,“墨”并不只被看成一种黑色,而是说墨色有“干、湿、浓、淡、焦”五种。一幅中国水墨画,即使只用单一的墨色,也可使画面关生色彩变化,完美地表现物象。

    王海青:如果说现在新水墨的创作当中,还能看到过往的影子,是什么东西还留在现在的画面上?

林跃平:是精神概念。我是从传统水墨一路走过来的,我向古代文人学习并经过严格的训练后,诗书篆画这样历练过来。到现在,我所表现的线条,这种传统线条关系构成的东西,来表现虚无。

王海青:这些表现与传统的表现有什么关系?

林跃平:中国画讲、阴阳对比论。方-圆、刚-柔、黑-白、干-湿、浓-淡、虚-实等对比关系,这些都属阴阳学。只不过是一直以来表现实的东西都在回避虚的东西,我这个《太极》系列要侧重表现虚无。

王海青:你选择了用虚无缥缈的云来表现虚无吗?

林跃平:虚无既然是没有具象,我尝试把物象和虚无结合,回到最原本的状态,我想把这种精神抓出来,这种状态实际上在齐白石他们那个时候就都知道了这种问题,但是他们一直在用实的方式表现,比如用线条,我这次想尝试是不是也可以用最简洁的方式,然后加上目前国际性语言、视觉性语言,总不能完全用古人方式思考问题,要有新的东西。

    王海青:新水墨绘画的太极系列的黑白色带着一种对表现的思考,是想清楚了以后再反过指导绘画吗?

林跃平:画家成长,都是从入门师承学习技巧,到逐渐探讨、寻求,随着您的年龄增长、知识积累、悟性提升,你的感悟会不同,你的追求也在改变。你把握的点跟别人不同在哪里?我喜欢发现不同地方并且把这个东西扩大,每个艺术家的理解不同,表现方式也就是不同的,这关乎成长经历、知识或者说个人理解问题。我觉得新水墨的黑白色非常吸引我。艺术家其实终极一生都在寻求一个最喜欢的属于他自己的绘画表现方式。

王海青:师承古人之外,创作手法或者思想受西方艺术家的影响吗?

林跃平:手法没有,如果说现在的创作跟中西文化有关系的话,应该就是视觉语言的继承和创作,西方艺术给了我们一个特别好的参考在那里,中国画一直着重心灵感应,灵魂意境传达,但是从画面上看可能满足不了你视觉的刺激,这点是中国画比较弱的地方,中国画大部分是比较安静的,画面让你慢慢品,随着你的修养逐渐精进,渗透你的心灵,你才发现作者的境界、心灵感受和灵魂深度。

王海青:在您看来,西方绘画语言解决了这个问题了吗?

    林跃平:西方绘画特点是否能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都在尝试。要取长补短,为我所用,创造国际性绘画语言。

    王海青:作为成熟的画家您在以往的创作中,工笔也好写意也好都很成功,现在,进行新水墨创作,你对自己风格变化有没有担心?会不会担心欣赏着因为不能接受新的风格而流失呢?

    林跃平:这种担心没有必要。因为艺术家之所以能成为艺术家,他的文化、艺术素养就跟工匠有所区别。工匠从事一种工艺专长,需要不断重复、熟悉这套工艺,并完善它,并把它职业化。是一项具体的工作。而艺术家首先要解决的不是作品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这个作品只是作者所有创作的其中一种的表现方式,这个人的魅力不只是作品的魅力,而是艺术家的阐述能力。比如说我的《太极》,我有一套系统概念体系去支撑作品,我的创作不仅仅是感性的突发奇想,而是理性指导下的创作。

王海青:您有自己的艺术创作规律,您认为已经很完善了吗,还是在尝试当中?

林跃平:我有一套成型的思想理论构架。也有我个人的理解和表达方式。这样的艺术理由有如绘画说明书一样,一直在指导我的创作。艺术家跟工匠本质的不同在于,艺术家必须把观者引入灵魂深处,不会让你仅停留在某一个点。而且艺术家的思想要与时共进,与观者心灵沟通,并一起成长。所以,艺术家与工匠的区别不是技法、表现题材、作品,而是艺术家本人思想的角度、关注的问题。作品是围绕艺术家主观思想而创作的,形式怎么变化没有关系。其修养高度决定作品深度。

    王海青:以往的风格和现在的新水墨风格,您都有涉入,怎么处理两种风格在作品中的关系,会互相渗透吗?

林跃平:这两种风格并不矛盾。可以从我作品中寻找笔墨。很多人会认为我的“云状态”像是我的独立新作品。实际上你再返观我传统风格的作品,就会发现其实“云状态”只是在以前表现题材中的一种手法。比如说画山水、云、人物都构成集合在一个完整的画面里,而现在用新水墨的表现手法作“云状态”,只是我把“云状态”从以往的画面中单独抽离出来,虚实分开,尝试用虚来表现实,在对比矛盾中制作这种效果而已。

王海青:这是不是说您仅仅是多了一种阐述自己的方法?

    林跃平:对任何一个艺术家而言,他的艺术阐述能力都很重要,让观者看到其创作动机。好作品非常需要观众与作者共通,思想的沟通。不可能要求所有人明白你的改变,并支持你。但能解读出一种方向,我觉得很重要。

    王海青:这能说明您的艺术创作特别离不开社会需求吗?您现在对市场的需求和期待是怎么样的?

林跃平:艺术家首先要思考如何作好作品,用作品说话。作品不好,其它都是虚的都是空的。关乎到市场的问题,那应该是市场自身的问题,是做市场的团队思考如何运作的问题。

王海青:艺术家不考虑自己作品的市场吗?就想产品的生产者不考虑市场销售吗?

林跃平:市场的问题,艺术家是不能考虑的,你考虑也只能是借鉴,因为你和销售者考虑的问题永远是不会一样的,这个时代画家一定要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告别个体问题,要有团队精神,只有一个团队有明确的分工合作,分工才能成就一个品牌,必须有每个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只有这样了,艺术家的精力才能全部投入到作品创作中,这种纯粹才有可能打动你的灵魂深处。如一会儿思考商业,一会儿思考艺术,很容易分心。如要鱼和熊掌兼得,并非易事。

    王海青:新水墨作品在外国市场的接受程度应该说比较顺畅,分析一下其中原因?

    林跃平:原因就是刚才我说的国际语言。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现在中国画家经过这一百年来美术史,该思考如何对接国际市场的角度,以西方绘画艺术的角度来看水墨,还是以水墨角度看西方艺术,我觉得这一百年来给我们很大启示就是要取长补短,要站在本土的文化精神上跟人家交流。第二,现在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不断提高,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的艺术。所谓国际性、市场性主要跟国家政治经济实力相关,人家会主动认识水墨的存在状态,新水墨真正新就是要做到具备国际性语言,我觉得,有本土特色才有国际性。

    王海青:创作新水墨的作品,发展动力是什么?从经过严格科班训练的中国传统中国画家突然走到新水墨创作当中,一定有推动艺术发展、思想的成熟,甚至是市场开拓的动力。

林跃平:我觉得作为画家分三阶段的改变。第一、解决生存,包括你的生存圈子和生存环境。第二、实现本体价值。解决生存之后你可能会假大空,会去思考社会责任感的问题,寻求本体艺术价值体现的问题。第三、历史定位,本体艺术有所成就之后,你可能会去思考要给历史留下什么,思考如在美术馆里跟历史的先贤大师相比,要拿什么来对话,我觉得这是艺术家一生中最重要的三个问题。

王海青:解决问题的深度,就是艺术的深度。

林跃平:不是所有艺术家都能达到目地的。有些人能解决物质层面的个人生存问题,已经不错。能到第二步,就已不只是画家了,可以称为画师。第三步是巨匠(宗师),是能给历史留下财富和思考,不同于别人的东西。

王海青:在您自己的评价体系当中,您已经到了哪一步?

    林跃平:当我认识传统到一定深度后,会有想改变、突破的欲望。解决世俗之后,我需要更多的思考个人价值如何体现?能否成为社会人对社会有所贡献?能否寻求到属于自已又区别于旁人,师从历史,又出离于历史的个人面目,创造出个人又具有国际语言的作品,这些都是我目前一直思考的问题。

    王海青:您想清楚了没有---新水墨创作有没有一个定量、定性的问题,也就是说,具象创作规律是前人做好了,您如何做一个新水墨的标准?传统水墨能表现新水墨的思想吗?

林跃平:很多人去否定摒弃传统的东西,我认为这是个人的认识问题,存在既是有价值的。但是,随着材料工具的丰富,大家都在试图改变。技巧成熟性是随着年龄、认识、修养、实验的逐渐深入而逐步提高的,艺术再造不等同于科学再造。例如不管是佛家还是道家,精神层面的东西都是无止境的,生命结束的时候,你才能定论说你这种技术是如何如何。手段一直在丰富,几千年中国水墨画一直在定论,也一直在改变,一直在递进。古代有十八描,写意、工笔等多种方法。但凡这种分类只是便于解说,便于文字上阐述,至于画画时候需要不需要思考这问题,因人而异,思考这种问题反而会局限创作模式,我觉得,技法从来不是问题,精神的主宰才是关键。

王海青:解决了精神的问题就万事大吉了吗?

    林跃平:还有手段。我觉得这个时代技术稍稍不重要,最主要解决精神,因为对于画家来讲,解决技术问题是基础要求,而技术层面之上最需要突出的是精神。观历史上所有画家,从古至今,如果画家只是一门技艺的话,时间就可以解决问题。一般地说,几年就会达到一定的技术要求,但是,技术只是熟练程度,画家真正要比的是精神,是感悟力、知识量、还有敏感度,所以艺术家应该是思想家,重在表现的是精神需求。

    王海青:现在是不是已经达到或者正在达到理想创作状态跟创作效果?

    林跃平:肯定是。为什么会这么肯定?因为作品已经不为古人所创造的规矩禁锢,精神可以找到一种行为方式,表现出来很从容很自在很自我又有包容性。作品比到最后,是比深度和宽度,真正佳境是这样。你的眼光、修养学识、内心世界日益增深。我赞成你刚才说的---现在是最好的状态。

    王海青:是不是很在乎欣赏者对作品的评价?

    林跃平:任何艺术家都在乎,但是,任何一张作品展现出来都会众说纷云,褒贬不一。艺术家对待评论的好与坏,要有自己的高度和判断。个人的高度决定一切,生命的高级载体在金字塔尖,金字塔尖思考的问题不可能与于金字塔底苟同,这种精神世界本身就是孤寂的,一定要寻找一种包容性,争取更多人去接受你。

   

王海青:这次对马的创作是一个命题作文,我非常想了解说,基于刚才您所描述你所创作的现状,你说持有的艺术思想,当你现在面对这么主题创作时候你是怎么心态?

    林跃平:这个展览特别有挑战性,我刚才说了,技法不是问题,题材也不是问题,最主要是精神。至于说正值马年,借着马的主题来创作,其实透过马所表达的仍然是你的所思所想和内心的敏感地带,为观者呈现出你的内心世界。

无标题文档
    微博:@钟馗林跃平
    邮箱:wufutangsy@163.com
    地址:北京朝阳区贝晶马球俱乐部内五孚堂水墨书院
Copyright ©版权所有:林跃平美术馆 备案编号:闽ICP备20006649号